[Reading]伊凡.伊里奇之死





Смерть Ивана Ильича

2018年,漫遊者文化出版,2019年4月13日購於金石堂書店六本五百元的特惠書展。






這是一本份量很輕又很重的書,輕在重量、重在質量,密度很大。





我是在搭捷運通勤三趟後讀完它,自己認為這是本書最適合的閱讀環境。


在擁擠人潮之中,總是能驅離悲涼,也因此能更加感受到這本書的悲涼,我們總是要有點距離,才能使一本書在自己的想像力下生動起來,要是就躺在棺材裡閱讀這本,「已知」就沒什麼想像力發揮的衝擊和生存空間了。




《伊凡.伊里奇之死》Смерть Ивана Ильича19世紀中期俄國寫實主義作家列夫.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晚年1886年出版的作品,可能不若《戰爭與和平》、《安娜.卡列尼娜》般著名,但短篇的魅力在於精準,精準地呈現、精準地衝擊。




本書被稱作「死亡文學」,簡言之,書名也很明白地告知,這是本描述死亡過程的書,當然乍看之下不免以為是推理小說。





一開始很有意思的是人物介紹的註解1

「伊凡.伊里奇這個名字,與本書中其他人的姓名往往有重複,乃托爾斯泰有意為之,為的是提醒讀者伊凡.伊里奇其實就是書中的每一個人,也是我們每一個人。」和哲學中最喜歡舉的三段論證法一樣:「蘇格拉底是人;人都會死;所以蘇格拉底會死。」只要是人都會死,這是相當平等的,所以這本書大概是適合給每個人看的。




承上,本書另一個對我來說,很有意思的部分,是除了伊凡.伊里奇之外,裡面只有一個人看見了伊凡.伊里奇之死,只有照護者格拉西姆真的能意識到「死亡」,參加喪禮的朋友們只想著打牌、女兒和妻子在伊凡.伊里奇臥床痛苦時想著要參加舞會、妻子認為這是義務和負擔、醫生看診給予伊凡.伊里奇魚肉感。這些角色,在不是自己死亡的面前,對照伊凡.伊里奇來說,似乎很冷血,但這非常寫實,活著的人總認為自己離死亡很遙遠,甚至對其未知感到恐懼,不願意去面對正視。




死亡是什麼樣的感覺?正在死亡是什麼樣的感覺?





當我讀完第一章,以為托爾斯泰只想談沒有活著的人了解死亡,但其實他是拆解成死亡和正在死亡,其中正在死亡,又有兩層涵義。第一,最直觀地,正在死亡指的是主角意識到自己治療也沒用開始;第二,托爾斯泰點出,伊凡.伊里奇從接受了這個體面滿足之後就一步步邁向死亡,應該說他就活越是正在死亡。「從社會的眼光來看我在走上坡,但與此同時生命在我腳下一步步溜走….,死亡是一個狀態或過程,並不是結束和可描述的實體。




生命的意義是為了迎接痛苦的死亡嗎?



那這樣伊凡.伊里奇(每個人)追求體面的生活為何?到了死亡的過程卻成為了痛苦,放不下那些過得沒有不對勁的生活。主角的一生過得很順遂,甚至在擔任法官時,也自認可以掌控他人生死,任何人在他面前都只能低頭,所以他對於得對醫生、死亡低頭感到痛苦,失控的人生是這麼的猙獰。



或許,當一個人擁有得相較下太過容易、太過理所當然,就會誤以為這本來就是自己的一部分,因此更加掙扎痛苦,覺得自己被撕裂。反觀越辛苦獲得的,就更能知道這個人事物不屬於自己,可能會比較容易放下,但也是會因為投資這麼多而難以釋懷,放下不代表心理上釋懷。我們對於所有物的態度,越深刻地認為是自己的一部分,在分開的時候就會越痛苦,但是,一切都放下會是好的人生嗎?若是指從來沒有擁有過,就會少了解很多事,超然於世界,是一種沒有重量的存在,所以擁有一些人生追求很重要,但只有人生的那些追求來建構自己又太過深刻。追求平衡有時候就像是悖論。




「他感覺到,他的痛苦在於,他不斷被吸入這黑洞,更痛苦的事他無法往前爬。他無法往前爬的原因,正是因為他認為自己過去的生活很美好。這個為自己生活的辯駁鎖住他,讓他繼續往前,也讓他更加痛苦。」




在生命的盡頭,伊凡.伊里奇想做點「對勁的事」,他不想像先前那樣過生活,他安靜下來、聆聽周遭,突然發現「對勁的事」就是做點什麼,使周遭的人不那麼痛苦。這時候,對死亡的熟悉恐懼感徹底消失,沒有死亡。




我自己讀到最後一章是相當震撼的,死亡就這樣結束了。
最後,伊凡.伊里奇之死,是滿足了我對一個死亡(已知的未知)的想像,死亡不是人類所未知的,我常聽到、看到新聞報導,但是祂處在一個模糊的地帶,是一個體驗過的人無法描述的已知的未知,這很讓人恐懼,所以我們需要死神和小說這樣形象化的存在,來安撫我對祂這麼近又這麼遠的不安。




死亡是一個過程,正在死亡是痛苦的,

但是真正死亡的盡頭卻是一片光明─死亡之後再無死亡。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