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island Project > 如何開始有任務的旅行?
兩個月的歐洲行,
前一個月,比較像是劉姥姥進大觀園,只能不停地讚嘆,不斷地感受異同;
後一個月,因為有任務的旅行,將一個國家走得更深、更具意義。
我想,分享下次擬定計畫會如何寫給各位旅行家,
自助旅行多了點任務、有了點理想會更不同。
@有任務的旅行第一步:懷有一顆戰鬥的心!
前年,2012,我十分倉促地參加世界公民島,匆匆寫出六國計畫,結果鎩羽而歸。
去年,2013,又看見世界公民島的訊息,我反覆問自己:「值得再拼一次嗎?」
這年我必須在高中實習,要教學演示,更必須準備2014年3月的教師檢定考,在這段期間寫出比去年還好的六國計畫,到底可不可行,我對去年決選的怨懟有辦法在今年有所不同嗎?
鑽牛角尖,反覆思考一些枝微末節地掙扎,例如,失敗再失敗很沒面子,或是,如果教師檢定考也沒過怎麼辦?在腦袋打上死結前,我到咖啡廳發呆一下午,專屬自己的療癒方式,讓我冷靜下來,翻開過去的旅行經驗,想起自己熱愛旅行的原因,焦慮的時候我習慣再次定義著我面對的事物:
旅行對我而言是什麼?
我認為,旅行和閱讀是學習人生最好的方式。
旅行,像是將人生濃縮,會遇到很多人、認識很多人,更有很多意外必須自己面對、判斷。
人生,不過就是選擇累積而成,而旅行正是充滿了選擇和跌跌撞撞。
閱讀是靜下來,能讓我多認識不同的生活型態及思考模式,芸芸眾生的故事幫助我選擇,而旅行則是走出去,幫助我從選擇當中再認識不同的生活型態,並重新整理我的思考模式。
所以,我想成為不斷學習的人,就得不停閱讀、不停旅行。
有任務的旅行對我而言是什麼?
最初的旅行,是幾年一次去香港的家庭旅行,這種型態的旅行,最輕鬆自在,金庫就在身邊,不過是去過生活的,景點似乎沒有這麼重要。
大學,去美國打工旅遊,家裡負擔了多數的支出,但我學到自己在異地賺錢生活老闆一樣討人厭,以及和朋友兩人如何相依為命、相知相惜的旅行,也有學到如何一個人短短的小旅行,更習得搭便車經驗值。
第一次一個人旅行,我選擇去了日本東京看櫻花,一個人想在哪下車就在哪下車、想睡多晚就多晚、想走多遠走多遠、想吃就吃,然後我學會在異地跟自己相處。
有任務的旅行是一種尚未嘗試過的旅行型態,可能任務會失敗,但似乎能連結自己的興趣和人生,邊旅行邊找到更多未來的自己。
所以,我需要體驗新的旅行方式,就再挑戰一次吧!
從大學開始,我就過著戰鬥的生活,要相信自己可以。
我最欣賞得旅行作家Paul說過:旅行者本質是樂觀的。
然後,我就過著跟過去大學四年30學分的生活一樣,忙碌為著旅行人生奮鬥。
@有任務的旅行第二步:選定自己的人生主題
有限的時間下,我必須生出六國計畫,勢必得找出事半功倍的方式。
我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所有東西放下,認識自己。***(達顯著)
第二屆六國計畫,我看了再看,都覺得寫再多都沒有厚度,更沒有自我,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,有著自己的原則,可更動的程度因人而異,或許有人為了一張機票可以逼自己說學逗唱樣樣來,但我大概只能逼自己做到說學逗,歌喉就是不太好,了解自己的思考模式、做事原則,有所堅持地書寫自己的計畫,最後即便落選也是一個屬於自己的計畫。
首先,必須先替自己圈出關鍵字。
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人生歷程標籤,像我可能就會選擇教育、空間、藝術、耶誕節、德文、旅行、思考、終身學習、candy crush等這些做為重要標籤。
再來,選定與關鍵字有連結的主題。
我的話,教育絕對是我未來最想改變台灣的部分,在教育類別我就整個打勾,再仔細思考哪一個國家的教育議題對於我本身的成長助益最大、最有連結,這樣我就能選出丹麥公民教育、泰北偏鄉教育、卡達創新教育,其中以丹麥公民教育是我最感興趣的任務,接著,我從選好的國家任務延展出去,挑了不丹,不丹和丹麥同屬快樂國度,可是對於快樂與經濟的適應方式各異,這樣的延展能幫助自己把丹麥任務的思考層次加廣、加深,最後,我挑了耶誕節主題,和堅持選擇了跟主題無關但我非常感興趣的以色列教育,六國計畫就挑好了!
最後,替國家任務找出關鍵字。
其實,每一個國家都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,來到找資料的階段,越抽象就越要抓好主軸,例如,丹麥幸福公民教育(抽象極了....),可以延伸到我自己的教育專業,加上丹麥的創新教育空間的探討,這就會跟別人不一樣了。
另外,找資料階段,可以多用不同語言去找資料,反正有google translate,甚至可以找丹麥文的關鍵字,丹麥文的資料一定都看不懂,就能利用圖片,圖總看得懂,當時我就把長得像學校或我覺得有趣的圖點開網頁,如此一來,又比別人多了個武器。
我還大量閱讀大誌雜誌(The Big Issue),因為通常會有翻譯過的當地新事物。
然後,就要刪減整理啦!這時候就要請其他人(組長最好了~)閱讀計畫後給意見,給第二人看通常能突破盲點,避免自己寫得自得意滿,事實上根本沒有亮點。
當時,有許多人已經聯絡上眾多組織或大人物,可是我自知個性,不是80%把握不會輕易出手,我覺得如果落選這樣就很對不起連絡上的人,因此只寫出聯絡方式,表示我有辦法聯絡而已。
@有任務的旅行第三步:覺得被榨得乾乾後就相信自己。
換桌會議的前一晚,我睡得很好,因為自覺已經被一堆事給榨乾乾的了。
所以只要覺得自己被榨得乾乾了,大概就會是一杯好喝的果汁吧!
書面準備:印了六張CV,計畫也印出來,每個計畫三至五頁,去蕪存菁,保留圖,7分鐘大概就是玩一局candy crush而已,再用筆把亮點自己打個勾標出來。
口頭準備:第二屆我準備了PPT,結果一直在擔心電腦出問題,第三屆毅然決然就只用書面,不倚賴科技產品了!帶著評審閱讀自己計畫的亮點,然後準備幾個問題問嚮導,多多和嚮導交流,而且換桌前有空也可以和旅行家們聊聊天。
換桌結束後,我想著兩年寫的12份計畫,就覺得很熱血,更認為自己當初報名第三屆真的很衝動,如果這次再落選,我大概隔天就得開始準備教師檢定考了吧!
第二屆的自己和第三屆的自己真的變得不一樣了,至少這次我懂得相信自己的計畫,也對得起自己的計畫,決選晚上回到家,想起很多換桌的討論和觀察,只能說,得知我幸,不得我命了!反正我就是太喜歡旅行了!
PS.到底值不值得?
在丹麥,原本對於啟動任務毫無頭緒,但大概因為我的個性很無趣地念茲在茲任務,結果獲得NPC Boss的大力相助,讓我的任務有成功、有失敗,更有超乎期待,我認識了很多很多人,他們的好讓我學會感謝:感謝世界公民島給了我機會,感謝培訓課程的老師們給我靈感,感謝一路上被我搭訕的人,最感謝總愛固執一次的自己給了自己再試一次的機會:)
我去了一趟丹麥,熱愛搭訕、熱愛學習的個性獲得正增強,旅行永遠不是生活得像當地人,生活了9年的Daniel告訴我,丹麥的幸福是對丹麥人而言,不同文化成長的我們總是不一樣,不過這些不一樣卻使得能思考的人成為旅行家。
旅行,我認為是一種成長,有任務的旅行更累(真的很累...),卻也更有收穫。
就連上台分享,都是一種學習,學習表達滿溢出來的感動。
我很喜歡王爾德,他說過:「我們都在黑夜裡,但仍有人仰望星空。」(We are all in the gutter,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.)
保持樂觀、保持觀察、保持思考、保持想像,
是我寫計畫、出任務的時時告訴自己的,或許出完任務我不會成為大人物,也沒但辦法完全蛻變成我期待的樣子,但因為我就是很死腦筋,這趟任務的影響,對我而言大概就是一輩子,不過慢慢來比較快,用我的步調,走出一生的步伐,來證明我不一樣。
我不但死腦筋還口拙,總覺得望著星空的感動傳達得不夠完整,希望藉由文字,可以更詳細地勾勒出我旅行的成長,若能幫助到更多人對計畫撰寫有多一點想法就更好了。:)))
口拙地丹麥旅行家2014/11/8分享影片↓
有任務的自己,有任務的旅行!:)
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