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island Project > 互動設計*特殊教育
在開始任務前,我們到了廣場先聽場音樂會,丹麥正值音樂節,到處都可以欣賞表演,在這裡遇見了帶著小孩自拍的爸爸,小孩一直玩噴水池的水,用腳踩住水或是摸摸水,這位爸爸完全沒在管,就讓小孩自己去遊戲,之後還有其他小孩加入,加上帶著小孩們淋雨狂奔的爸爸,都讓我在想像在台灣這樣的爸爸會被念死吧.....
本次採訪對象為漾漾(跟我喜歡的小說主角一樣的化名),漾漾在丹麥兩年,就讀的是Copenhagen Institute of Interaction Design, CIDD,(http://ciid.dk/),這是一所蠻新的私立學校,當然私立學校是很少見的,所以創校起初招收到的台灣人也才不過兩人,現在有逐漸增多得趨勢,甚麼是互動設計?其實指的是有互動的設計,無論是人與人或人與機器,簡單舉例來說,得來速,原本是需要下車進到店內點餐外帶的,得來速發明後就可以不用下車了,這就是互動設計,再來一個例子,進到咖啡廳會有個流程,這樣的流程要是可以更貼近客戶會更好,這也是互動設計。
漾漾在丹麥互動設計學院做的是給自閉症學生的資訊輔具,可以幫助自閉症的學生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溝通,其實科技資訊的進步,已經讓越來越多的特殊教育問題得以迎刃而解,漾漾在受訪時表示,在丹麥學習,發現他們比較自主,也比較敢問問題,更強調自己動手做出成果,不過漾漾也說未來還是想回台灣發展,總覺得可以讓台灣變得更加發光發熱。
對談的時候,我看到一個遠赴國外念書學習別人優缺的女生,她勇敢地踏出來舒適圈,走到丹麥和一班22位國際生一起交流,但她念茲在茲的卻還是台灣,台灣是我走出來後,深刻體會到的印記,中國人會說我的口音就是來自台灣,每次過海關更是要強調我是台灣人,每每和外國人聊到臺灣,腦中就會浮現美食和特殊的人情味,一趟旅程下來,總有人問我會不會想家,想啊,但是出來前就是為了要帶點甚麼回台灣的,總不能在還沒想出什麼以前就回去,那就不是有任務的旅行了,我想每個留學生或多或少還是會有這樣想法的吧!
留言
張貼留言